益阳日报头版丨智慧生产线“点亮”陈家岭村振兴路
驻村工作队队长梅文波和技术员赵生宏(右)在油菜地里查看油菜长势。卢静摄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静 通讯员 余杰
2月20日,走进南县浪拔湖镇陈家岭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的道路和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稻田,春意扑面而来。在村委旁的生产车间里,村民赵生宏正专注地擦拭着生产设备,动作细致而娴熟。“马上要开工了,3月得交付100箱、2吨成品油给广州的客户呢。”他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
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陈家岭村难以实现大面积土地流转。村民们以种植一季油菜和一季水稻为生,村集体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突破。
转机始于一位在外打拼的能人——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创始人赵密升。一次回乡探亲时,赵密升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的困境后,他毅然捐赠了一条全自动榨油生产线。
为了充分发挥这条生产线的作用,陈家岭村成立了榨油厂,并聘请了略通机械技术的村民赵生宏负责生产管理。村里以每公斤5.6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收购油菜籽。村民可以选择以100斤菜籽兑换35斤成品油的方式,将油带回家,或者用菜饼抵扣加工费。
为确保菜籽油的品质,村里推行订单式油菜种植模式,统一提供油菜苗和技术支持,培育1200亩优质油菜地,全村有60多户村民响应。赵密升还帮助村里联系了广州的客户,年均供应5万斤成品油,为村里的油菜产业打开了市场。去年,村里收获了17万斤油菜籽,增收超过10万元。
智慧化生产线的引入,不仅解决了村民榨油难的问题,更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对种植生产的热情日益高涨。2023年,正值一季稻即将播种的关键时期,却因季节性缺水导致土地干旱,村民们束手无策。赵密升再次伸出援手,捐赠30万元打了16口水井,并组建了3条全自动智能稻谷烘干生产线,还有1条大米全自动加工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日烘干量达90吨,极大地提升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村里创立了“陈家岭”菜籽油、“陈家岭”大米等品牌,并将村委门口的3处闲置地改建成厂房,用于储存大量菜籽和稻谷。通过按需按月批量生产,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目前,菜籽油和大米不仅畅销市内,还销往长沙、邵阳等地区。
智能化生产线的引入,让这个曾经沉寂的村庄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个个乐开了花,陈立兵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爱人常年患病,为了照顾家人,他放弃了在外务工的机会,回到村里。尽管自己有腰椎问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他依然坚持种植了40亩油菜和稻谷,年收入达4万多元。这两年,他的儿子成家还喜添孙子,生活更加充实。闲暇时,他就在村里打些零工,日子过得忙碌却踏实。
如今,陈家岭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仅去年一年,油菜和水稻两项产业就为村集体贡献了超过30万元收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