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 促进度 南县河东片区排水改造工程稳步推进
7月7日,南县河东片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二标段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0%的管道铺设任务,兴盛路、林荫路等路段改造工作正稳步推进。
施工现场
在林荫路施工区域,大型机械轰鸣作业,施工人员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方精心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统筹各道工序,规范物料堆放管理,确保做到文明有序施工。面对持续高温天气,施工方还严格落实防暑保障措施,通过避开高温时段作业、配发防暑降温物资、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全力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针对当前的高温天气,我们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加强物资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监测与应急措施,确保工程进度保质高效完工。”河东片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二标项目经理肖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该工程于2025年2月开工建设,预计12月竣工。项目建成后,可全面实现河东片区雨污分流,彻底解决内涝顽疾,显著提升区域防汛排涝能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地下基础设施防线。
什么是高温作业?
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高温的作业。
☀ 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作业环境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是气温气湿高,热辐射强度不大。
如印染、巢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从事野外、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 。
职业性中暑的常见临床表现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 ℃,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 按发病机制,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
►热痉挛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尤以腓肠肌为主,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 40 ℃,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出现中暑先兆或轻症中暑时,劳动者应马上脱离高温场所,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及时补充含盐水分。
重症中暑时,应采取措施,迅速降低体温,及时拨打120,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此外,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用人单位预防措施:
用人单位应组织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尽早发现职业性中暑的职业禁忌证,及时调整作业岗位。
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在高温/高温天气作业场所增添必要的通风或降温设备,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和足够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在中午最高温时段作业,新入职不满1月的劳动者应适当控制其高温作业的时间,在1月内逐步过渡,以便人体建立热适应。
☀劳动者预防措施:
关注气温变化,了解高温天气注意事项及作业时间要求。
作业期间,少量多次饮水,补充电解质。
规律起居,合理饮食,做自己健康责任第一人。
夏季天气炎热
除了需预防职业性中暑外
连续高温天气时
普通人群也要预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