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打造秸秆综合利用可复制绿色样本

发布时间:2025-07-11 11:07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7月9日,南县麻河口镇蔡家铺村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轰鸣作业。村党总支书记刘志新抓起一把粉碎还田的秸秆,欣慰地说:“过去一把火烧出漫天灰,如今‘秸’尽所用,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5万元。”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南县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成效的缩影。

  蔡家铺村的故事在南县各地悄然上演。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南县具有发展水稻种植的先天优势,77万亩的水稻,每年可产生秸秆38.5万吨。过去,每逢收割季,火光冲天、烟雾缭绕是农村的常态,而秸秆焚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使PM2.5浓度飙升,不仅严重威胁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还容易引发火灾与交通事故。

  近年来,南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通过大力推广绿肥种植、作物秸秆还田和绿色种养循环,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提高耕地有机质的含量。2024年,南县种植绿肥4.38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28万亩,收集养殖粪污制成粪肥还田面积10.5万亩。南县还建立“县-镇-村-组-户”五级网格并配备846名专职员,签订1600份农机手粉碎还田承诺书,保证收割机粉碎装置安装率达100%;并在沿河堤村试点,通过“抓住关键,两头外包”模式,对接种植大户订单回收,带动村集体增收160%;县财政专项资金撬动企业投资,建成6个秸秆饲料化加工点,年收储加工能力超8万吨。同时,各乡镇利用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村村响”广播等宣传秸秆焚烧危害与还田补贴政策。202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25%,禁烧区耕地实现“零火点”。

  从“不敢烧”到“不愿烧”,南县创新推出的“网格责任+产业造血+科技护航”模式,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县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南县还依托自身产业特色,在部分稻虾田、稻油(菜)轮作适宜离田区域,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经营主体,采用打捆离田饲料化利用模式,坚持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更多秸秆利用方式,实现秸秆饲料化销售近5万吨,产值4000万元。秸秆变废为宝,生态包袱变成了真正的绿色财富。在乌嘴乡的东风桥村,稻虾田全量还田饵料化利用模式不仅实现了秸秆生态循环利用,还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每亩1500元的增收。种粮大户曹作家看着稻田、蓝天与白云相映成画,感到赏心悦目:“化肥省了许多不说,天是真的蓝了,空气是真的新鲜了。”2025年上半年南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PM2.5均值降至28微克每立方米,较禁烧前下降34%;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藕池河中支水质跃升Ⅱ类,大通湖湿地重现“水下森林”;秸秆产业化带动23个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武圣宫镇“稻菜轮作”基地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  益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宋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