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运河我的歌丨人物之二:太和工地的娘子军

发布时间:2025-04-07 08:39 信息来源:南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开挖南茅运河的整体战中,游港公社太和大队(今中鱼口镇白吟浪村)从65岁的娭毑到12岁的女孩共计340名妇女,主动挑起开河、支援前线、后方生产三副重担。她们不计报酬,主动作为。在大会战中,担土8000多方,为前方送米31000斤,送柴6万担,送蔬菜8万多斤,为南茅运河的顺利开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太和位于育乐大垸的中端,地势低,生产生活都受到水的困扰。太和的妇女听说要修运河了,大家群情兴奋,主动请缨:上工地,开运河!为把南县建成大寨县作出自己的贡献。她们组成铁姑娘队,个个英姿飒爽,人人干劲冲天。吃饭在工地,白天不停歇,晚上挑灯夜战,创造了人平6方的好成绩。

曾经的铁姑娘们 易晖摄

  共产党员、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杨爱珍白天担土,晚上坚持在抽水机埠值班。一次,她发现水渠莲蓬头被流沙堵死了,工场渍水排不出去。她不顾零下几度的严寒,脱下绒裤,下到冰水里,为抽水机排除故障。人累病了,好几餐吃不下饭,但仍坚持战斗。

  共产党员熊爱云带着婴儿上工地后,每天坚持和大家一道早晨6点出工,晚上6点收工。一次,小孩病了,她托炊事员抱到工地医疗室去,自己仍坚守在工地。爱人说她不爱孩子,她说:“我上工地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54岁的闵大娭开河时,队里安排她和另一个娭毑在家管小孩。她觉得小孩有一个人管就行了,于是带着工具上工地挑土,并要求加入铁姑娘队。姑娘们告诉她:“跟我们一起干,太辛苦了。”她笑着说:“莫看我年纪大,筋骨还蛮硬扎呢!”她每天4点钟就起床,到工地挑土。有时候,冰霜化了,路不好走,她就打着赤脚挑.....抢挖“底板”时,太和470人参加战斗,其中就有210名妇女!

当年的铁姑娘刘富贵 南县融媒体中心摄

  有一段时间,工地生活物资供应不上,18名留守后方的妇女组织起来,抢运支前物资。有的用扁担担,有的用板车拖,有的用船只运,陆陆续续发展到50多人加入进来。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爱人郭爱珍,有了几个小孩,最小的不满2岁,家里还养了两头猪。为了搞支前,她总是先天晚上准备好支前物资,第二天早上三点多钟起床,料理一下家务,不等天亮就拖起板车,走八里多路,往工地运送柴火、蔬菜等。60多岁的李国娭,在工地做炊事员,在工地的40多天里,兢兢业业。每天按时做好饭送到工地。在民工吃饭的空隙,她就挑几担贡献土。回到工棚,为民工洗衣补裤,被民工们称为好“后勤”。

当年的铁姑娘郭爱珍 南县融媒体中心摄

  50年过去,我们采访当年的铁姑娘时,已满头白发的“铁姑娘”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我们做的不值一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