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嗲甜酒酿造技艺

发布时间:2025-08-29 10:05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南县的清晨,是从一碗甜酒开始的。灶上小锅咕嘟作响,甜酒与清水相融,撒入几粒枸杞、一枚土鸡蛋,勺起碗落,热气携着酒香扑鼻而来。入口是柔和的甜,不腻不呛,如春风拂过舌尖;回味是淡淡的醪香,萦绕喉间,唤醒沉睡的脾胃。食客们围坐小桌,一碗甜酒冲蛋,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便是湖湘人家最熨帖的“过早”风景。

  南县人最期盼的,莫过于一辆印着“周嗲甜酒”的小三轮。40年如一日般穿梭于晨曦之间,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

  “周嗲甜酒”的创始人周国泉今年73岁,制作甜酒近40年。20世纪80年代,年轻的“周哥”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制作甜酒的手艺,凭着一股敢闯的劲,成为当时益阳较早的个体创业者。秉承“不求做大,但求做好”的信念,“周哥”坚持沿用祖传方法酿造甜酒,靠良好的口碑赢得不少回头客。时光流转,昔日意气风发的“周哥”,如今已成为人们口中亲切的“周嗲”,虽然头发已花白,但他手中的甜酒,却几十年如一日,滋味醇厚。

  这份坚持,不仅来自岁月的沉淀,更源于周国泉对每一道工序的精准拿捏。浸米、蒸饭、拌曲、发酵、蒸熟,再拌入祖传的酒曲丸子臼打的曲粉,盛好压实,封入陶瓮待凝成半透明的琥珀色浆液,一罐甜酒就做好了。

  看似简单的制作流程,其实藏着不少学问。周国泉说,做甜酒最重要的诀窍就是真材实料:“这是直接吃进嘴里的东西,关系到大家的健康,一点都马虎不得。”他常说,甜酒做得好不好,顾客一尝就知道,若是味道不对,他不仅包退包换,还要赔给对方一罐好的。这份承诺他一直坚守着,他也因此从街坊四邻那里换来了十足的“回头率”。

  甜酒之于南县,是游子归乡时第一碗热气腾腾的慰藉,是婚嫁宴席上寓意甜蜜的压席甜羹,它以最朴素的米,酿最深厚的味。一瓮甜酒,藏着一方风土的温润,酿着一代代人的烟火记忆。

  今年,“周嗲甜酒酿造技艺”已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国泉也正一步步培养年轻传承人,让这份流淌着岁月甜香的手艺,继续香飘万里。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馨予 通讯员 任杰 王征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