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我县抢抓历史机遇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一年,是着力打牢“十五”计划的基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特别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域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和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经济
县域经济平衡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加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006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2716万元,增长6.1%;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592万元,增长12.7%;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2362万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5∶19.1∶40.4,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1和0.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8214元,同比增长17.1%。非农产业比重为59.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强县进入新阶段。克服国家节能减排,洞庭湖治污等政策影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使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工业弱县的状况得到初步改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65亿元,同比增产21.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012万元,同比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个亿,达11968万元,同比增长26.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上划中央“两税”4093万元,增长1.1%,上划所得税1951万元,增长28.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6215万元,增长28.1%。居民收入实现新的增长,2007年由于风调雨顺,各级政府认其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以及劳务经济发展的加快,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是近年来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36元、9472元,同比增长14%和17.6%。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为104.9%,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为115.63%,衣着类价格为99.11%;家用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为101.8%;烟酒及用品为105.3%,医疗保健和饮用品为99.2%;交通与通信为96.7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为98.9%;居住为100.67%。新农村建设呈现新亮点。全县完成建村公路260公里,硬化县道27.5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人,村级主干道硬化率达75%,沼气等清洁能源入户率提高,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项目9个,52个村完成第三期农网改造。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圆满完成。2007年省、市为民办实事涉及我县的有21项实事指标,年内通村公路建设、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城镇就业、农村改水等5项任务超额完成,其余16项均圆满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规模工业支撑能力弱小,工业经济不强,质量低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继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源税源短缺,债务包袱沉重,财政收支倒挂目前难以改变;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随着中央对农村特别是粮食生产区支持额度逐年增加,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质量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416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68899万元,同比增长4.0%;林业产值2695万元,同比增长4.5%;牧业产值81405万元,同比增长6.1%;渔业产值57155万元,同比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012万元,同比增长14.7%。粮食作物面积98.4万亩,比上年增加2.7万亩,粮食总产量393084吨,比上年增加1481吨,棉花总产量19805吨,同比增长2239吨;油料总产43761吨,同比增长281吨;麻类总产量22932吨,减少2598吨;甘蔗总产量4920吨,增长420吨,水果产量54480吨,增加1840吨;全年出栏猪55.0万头,同比增长1.1万头;出栏牛2.03万头,同比增长0.24万头;出栏羊2.48万只,同比增长0.26万只;出笼空禽428万羽,同比增长54万羽;禽蛋产量16669吨,同比增长2174吨;水产品产量66587吨,同比增长5955吨。全县在保证粮、棉生产的前提下,其他作物有增有减。水产养殖一是在全县建立了一个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二是重点推广了以龟、鳖、才鱼、河蟹、珍珠为特色的水产养殖,养殖面积13万亩。产业化龙头加快发展。全县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4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全面提速,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7年,我县深入实施“兴工强县”战略,规模工业除造纸行业因政策关停外,工业总量保持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65亿元,增长21.1%,其中工业产值16.4亿元,增长30.2%,从规模看,企业增势强劲,全年新增兆丰纺织、丽华面业、鑫达纸业等5家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41家。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7.24亿元,增长13.6%,工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4.9%,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23.3%。从结构看,一是主导产业稳步扩张。纺织业年生产能力达19.8万锭,新增3.8万锭,增长23.7%,其行业产值达57863万元,增长31.8%。二是骨干企业发展强大,贡献突出,克明面业生产能力达10万吨,产值、税收分别增长180%、213.6%;顺祥水产新上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三是园区工业发展迅速,茅草街工业园整体规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审定,南洲工业园占地4平方公里,“一区两园”模式基本形成,入园企业达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8172万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部工业水平83.2个百分点,带动作用明显。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7%。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境内公路里程1235.8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1976辆。全县社会客货运周转量17529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0%。全县完成通村公路建设300.6公里、通乡公路27.5公里,完成了茅草街西洲匝道检接工程和过渡路面建设,兴盛汽车站、麻河口大桥、万元桥等级公路306.5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2.4公里,占7.31%,三级公路55公里,占17.94%,四级公路229.1公里,占74.25%。航道11条,294.3公里。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30万元,同比增长35%,电信业务总量6350万元,增长27%。年末电话用户101195户,移动电话用户121766户,增长22.5%。
五、内外贸易、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7年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593万元,同比增长15.9%。招商引资上台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责任,全年实际到位内资7.42亿元,同比增长43%,实施续建和新建项目65个,合同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4个,占项目总数的37%,其中工业类项目46个。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008万元,增长31.0%,其中,城镇完成投资65417万元,增长27.2%;农村完成投资32091万元,增长13.9%,跨区工程27500万元。县城建设实际规划、建设、管理三轮驱动,先后实施一大批工程项目,县城面积接近12平方公里。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8012万元,增长20.0%,财政支出66215万元,同比增长28.1%。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人均财政收入266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为3.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金融运行平稳,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年末存款金额35.68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9.1亿元,同比增长1.0%,货款余额19.5%亿元,同比增长9.4%。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组合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实现了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分离。职业教育就业安排率达到9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50人,同比增长7.1%。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数100个,全年专利申请数27个,全县拥有体育场馆61个,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总藏量76.5千册。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劳动就业
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落实到位。2007年末,南县总户数22.48万户,总人口68.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8万人,乡村人口47.16万人,城市化水平30.89%,人口密度644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8.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增长17.6%。2007年末全县在岗职工29520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7627万元,在岗职工年人平均工资16134元,增长22.37%。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36元,增长14%。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县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7个,床位数1510床,参加基本养老的保险人数1832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164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6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024人,农村五保供应人数6501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441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16407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9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