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309210010/2024-1645574 | 文号 | 南政办发〔2022〕12号 | 统一登记号 | NXDR—2022—01008 |
---|---|---|---|---|---|
签署日期 | 2022-07-15 | 发文日期 | 2024-07-22 | 信息时效期 | 2029-07-22 |
所属机构 | 南县政府办 | 公开范围 | 全部公开 | 公开方式 | 政府网站 |
公开责任部门 | 南县司法局 |
索引号 | 4309210010/2024-1645574 |
---|---|
文号 | 南政办发〔2022〕12号 |
统一登记号 | NXDR—2022—01008 |
签署日期 | 2022-07-15 |
发文日期 | 2024-07-22 |
信息时效期 | 2029-07-22 |
所属机构 | 南县政府办 |
公开范围 | 全部公开 |
公开方式 | 政府网站 |
公开责任部门 | 南县司法局 |
NXDR—2022—01008
南政办发〔2022〕12号
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南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南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5日
南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至“十三五”末(2020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8所,其中小学79所、初中21所、普高3所、完全中学1所、12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职高2所(1公1民)、特校1所。学生49809人,其中小学28068人、初中12220人、普高6539人、职高2704人、特殊教育学生278人。学前教育机构107个,在园幼儿15476人。全县在编教师4550人、离退休教师3994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89.5%,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92.5%,公办在园幼儿占比52.5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2%,义务教育巩固率98.67%。高中毛入学率92.80%。
(一)经费保障有力。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按政策足额保障教育经费投入,2016年财政教育经费拨款7.4亿元,2020年达9.0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56%,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学生公用经费、两免一补、校舍维修等经费均落实到位。争取各级各类资金近20亿元,推进项目工程185个,新建职教中心、湖心学校、洗马湖学校,合格学校全面达标、改薄任务基本完成。投入1007.11万元逐步完善教育教学器材配备,建成“三通两平台”信息化设备体系,明厨亮灶全覆盖,校车公司化运营实时全程监管。147个大班额消除任务全面完成。
(二)队伍优化有方。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十三五”期间,按“退一补一”机制,通过招聘、特岗、“回乡计划”、定向委培等方式引进教师951人。试点“镇管校聘”,校长教师交流505名,网络培训、送教下乡全覆盖。通过国培、省市县等各级培训方式,建成各学段县级培训基地校4所,累积培训122次,受训教师达29800人次。持续实施“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例达专任教师总数10%以上,形成以特级教师、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乡镇骨干教师为层级带动的骨干教师梯队。全县现有正高级教师6人、省级特级教师11人、省市级名师13人(其中名校长3人)、市级骨干教师42人。健全教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年终奖励性绩效、乡村补贴、人才津贴发放到位。表彰奖励“三名教师”、最美乡村教师、扎根边远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2000多人次。
(三)管理规范有序。一是抓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汇编》,基本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新生态。二是抓特色发展。阅读教育课程化、特色化,运动会、艺术节、科创赛等精彩纷呈。一大批学校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各类特色示范校。三是抓行风整治。督导全覆盖式常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校校行”。对教师有偿家教家养、违规征订教辅材料、食堂违规营利等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办案81起,处分涉事干部教师81人。诫勉谈话15人、函询3人、批评教育26人、通报批评31人。四是抓教育公平。阳光招生、阳光招教、阳光助学、阳光职评、阳光竞聘等“五个阳光”工程,树立教育公信力和良好形象。资助学生103690人次,发放各类免补资金9045万元,为96名送教上门对象送教近3000余人次,无一人因贫因病失学。五是抓校园安全。专兼职保安员配备率、封闭化管理达标率、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三个100%”。安全工作“一岗双责”,“三统一、三督查、一机制”强化“五防”工作。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常态开展消防演练、护苗行动等,校园安全责任零事故。
(四)质量提升有效。一是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保教质量全面提高,省级保教规范园1所、市级示范园2所、市级骨干民办园5所。二是常规管理规范。听课桌制度、驻校督查、教学视导制度等管理措施,实现教学常规的规范化、精细化、过程化管理。“十三五”期间,先后被授予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建设教育强县先进集体、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县、合格学校建设先进县等。三是城乡教育均衡。采用“名校+弱校”模式,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成立教育集团,依次领办8所薄弱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无障碍扩充。“十三五”期间,我县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增长,增幅全市第一,目前全市前三;学考合格率增幅全市第一,目前全市第二。学考、中考保持高位运行,人均成绩等各项指标均处全市中等偏上。中职教育累计输送11900多名优秀技能型人才,就业率99.8%。
二、发展形势
(一)发展环境与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让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加快培养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为教育发展改革提供良好环境。
同时,“十四五”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国家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为推进教育优质公平,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提供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得到显著发展,但由于我县教育体量大、财政弱,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两头短板”(公办、优质少),未能实现全覆盖,部分民办幼儿园“低小散”,设施落后,保教质量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学位供给与质量提升压力巨大,教育负载量加大、资源供给紧张,同时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内涵发展滞后,农村被动“小班化”与城镇被动“大班化”并存;普高优质资源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规模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校布局有待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学前教育教师不足,义务教育教师高层次学历比例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稀缺),如“十三五”期间调出教师301人,退休984人(不含死亡27人),聘请代课教师1938人次;教育教学质量还不高;经费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还需改善;教育体制机制有待理顺,教育法治建设进程亟待加速,教育系统自身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五唯”评价的顽瘴痼疾不同程度存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不到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营商、购房入城等人员随迁子女剧增,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这些都成为南县教育“十四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方面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个孩子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县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发展定位
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抓实安全和质量,构建更具健康的教育生态、更具活力的教师队伍、更具竞争力的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家庭教育统筹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教育体系,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目标:
——教育规模与结构更合理。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适应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城市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公平。有效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适应社会各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常态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适龄儿童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教育引领与服务能力更显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服务能力增强,适应群众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水平更明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教学应用全覆盖、学习应用全覆盖,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保障更有力。教育法规体系更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四、主要任务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
(一)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调优乡镇中心园存量资源,探索乡镇中心学校创建以乡镇为单位的学前教育管理集团。依托全国学前教育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促进学前教育机构设置、办园行为监管、学籍管理等工作规范化,强化对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保教质量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改革。着重在区角活动、班级主题环境创设、幼儿劳动教育等领域进行探索,全面提高保教水平。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工作。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使用。至2025年,新建幼儿园8所,以其他方式办园10所(集体和国有资产对外租赁收回公办及小区配套办园等),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94%。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2.义务教育。均衡配置设备、图书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两类学校”(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提质改造的学校要达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湘政办发〔2020〕31号)。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坚持质量目标导向,补齐短板、巩固成果,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细化管理举措,强化过程监管,让教学高效、务实。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学习推广泸溪、南嘴经验,稳步推进“共同体”建设,实施“城带乡,全覆盖”的帮扶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至2025年,拟建成南县洗马湖学校、振兴路学校;改扩建学校60余所;加大中小学校的校舍改造和运动场建设力度;对中小学校功能室和三通两平台项目进行改造。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35%以上。
3.普高教育。拟对4所普通高中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包括校舍维修、配套设施改造等),加强教育科研、“走班制”“分层教学”管理研究,抓好优质生源建设,发挥县一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普高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统筹招生工作,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力争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高考一本、本科上线率领跑全市。
4.职业教育。继续完善职教中心建设(教师宿舍、仪器设备采购等),稳步扩大职业中专办学与招生规模,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申报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深化和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合作办学,实行“3+2”办学模式;积极申报高职专科院校。围绕“一县一海一基地”战略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业融合”等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配合园区产业发展升级,大力推行订单培养(医美、电商等),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5.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乡镇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争取普特融合教育学校建设,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98.3%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合适教育。
6.民办教育。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严格实行民办教育办学许可制度,健全社会力量办学年检年审制度,依法取缔未经批准的民办学校(幼儿园)。依法加强民办学校(幼儿园)规范化管理,稳妥推进民转公等工作。
7.家庭教育与成人教育。依托心理健康辅导站、图书馆、文化馆、综合实践基地等公共文化教育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模式。利用家校平台,加强家校联系。提升家长学校办学水平。健全社区教育网络,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构建覆盖全县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力争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积极发展老年教育。
(二)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在教师资格准入、岗位聘用、职称评审、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立师德失范曝光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健全关爱机制,组织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等推荐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
2.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按照教师年度工资总额的1.5%足额预算并逐步提高教师培训经费。健全教师培养培训长效机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通过“请进来”、订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好“一中心五基地”(即教师发展中心、五所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发挥教研员、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四名一优”工程,造就一批本土名师。实施卓越教师“51555计划”,即到2025年培养5名特级教师、10名卓越校长、50位名班主任、50位首席名师、500名骨干教师。依托名优教师组建40个“名师网络工作坊”。
3.畅通教师补充渠道。提升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和质量,逐步建立以师范类毕业生为主体的教师补员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出台吸引、用好、留住教育人才的系列政策,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引进省内外一流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高技能人才,并按规定享受人才政策待遇。重点面向“双一流”师范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和师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探索实施教师回乡计划,择优调入。完善交流轮岗制度,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十四五”期间,拟补充教师1000人左右。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采取竞聘上岗、双向选择,优化教师队伍组合。组织富余学科教师进行“教非所学”培训和校际交流,合理安排艺体专业教师“走教式”兼课,缓解学科结构性矛盾。实施“银龄计划”,适度开发教师队伍“银色资源”,引导和鼓励退休教师依据身体状况和业务专长援教支教,缓解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发挥职称评审、进修培训等激励导向作用,鼓励教师支教,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待遇,完善乡村教师激励与荣誉制度,推动教学力量下沉。实施教师安居工程,改善乡村学校工作生活和教师住房条件。
5.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贯彻执行《关于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镇管校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健全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树立师德为先、注重实绩和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倾斜的评价导向。稳步推进校长职级制、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等改革。探索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干部任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病休假行为,从严查处在编不在岗“吃空饷”行为。规范岗位管理,严控非教学岗位,进一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严格按政策科学完成岗位设置。
(三)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学校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深化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健全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强考情分析,完善质量评价指标,重点探索制定生源入口、生源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挂钩的考核评估体系。除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外,邀请省内外名师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研判新高考改革命题方向,开展“靶向性”模拟考试,确保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高考评价、学考、中考等各项指标全市领先。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精细化管理、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教学创新、课后服务、智慧教育等相应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建立一批“常规管理示范校”,持续实施“五个阳光”工程,打造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名校。申报并开展2~3项改革试点工作,用好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集团化、学校共同体等综合改革的办学经验,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全面规范教育收费、项目建设、国有资产、学生食堂等各类管理。
3.抓好素质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以体强体、以美化美、以劳育劳。一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开展校园足球、校园羽毛球、运动会、“阳光体育”、眼保健操等工作。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大力发展跆拳道、田径、球类运动等体育项目,不断提升竞技水平。科学规划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逐步完成学校图书室建设,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创建全省中小学阅读教育示范县。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成立2个学生乐团,科学规划艺术赛事活动,培养艺术后备人才。三是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建设,每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独立劳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厂窖惨案纪念馆、段德昌生平事迹陈列馆等纪念场馆(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劳动体验、研学实践等。四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成并改造20个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注重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专业培训与技能竞赛,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4.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优质高效的网络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建立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科研、德育管理、生活服务等模式的转型,全面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升级版。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提升党建质量为重点,实施“对标争先”“一校一品”计划。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强化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员、骨干教师“双培养”工程,把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和广大师生的坚强堡垒。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推进“学习强国”,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国情国史教育力度。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巡查检查、分析研判、汇报通报、考核问责等制度,加强课堂、讲座、论坛、媒体、网络和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健全教育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中小学和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各级党组织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选好管好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强化教育领域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落实约谈制度,坚持廉政谈话制度,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党建与教学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采取跟踪督查、述职评议、末位问责等措施形成工作倒逼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五)全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一是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抓实“13530”安全教育,规范安全类台账管理,隐患排查日巡、周结、月上报,全面开展学校(含校外培训机构)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食品安全整治、中小学生及幼儿园校车安全、预防学生溺水等行动,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模式,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重大安全问题督办约谈制度,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压实民警“护学岗”责任,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和自觉性。完善校园“三防”建设,提高学校后勤配套设施标准化水平,有效保证食品质量,规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和劳务纠纷。建立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互联网+安全管理、互联网+明厨亮灶等非现场监管目标,确保安全监管无盲区、校园安全“零事故”。四是多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建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做好教育阳光服务工作,落实重点信访包案制度,做好信访投诉调查处理,保障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师生安全。五是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卫生防控应急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有效提高学校公共卫生防疫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工作领导。一是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共同参与的重教议教机制。落实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把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完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办教育联系点制度。协调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二是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适应教育管理特点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完善以学校章程为依据,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民主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三是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校园民主,推进校务公开。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法落实“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同时确保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分别按“三税”总额的3%和2%依法足额征收并拨付教育部门。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的15%~20%、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三分之一等政策性经费用于教育基本建设,落实《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县居民住宅项目配建教育设施建设资金缴纳与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南政办发〔2021〕15号),配建教育设施建设资金按标准统一收取后,全额缴入县级国库,统筹安排用于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按照经财政评审的建安成本补偿居民住宅项目超规模配建的教育设施。三是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健全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四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落实《南县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评估工作体制,健全公示、公告、奖惩、限期整改、复查和问责制度。优化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完善督学培训机制,提升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幼儿园办园行为等重点领域的督导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