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之间

——南县湿地记

发布时间:2024-12-26 17:27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河湖之间

——南县湿地记


○ 张新元 蒯腊清 涂世辉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沧海变桑田,荒洲成粮仓;这是一片水陆交织的土地:湖河密布、沟渠纵横,万物蓬勃!

南县,是从洞庭湖腹地生长出来的地方,是长江的水冲击而成的地方。

河湖可渡,风雨无阻,时空可抵;沟渠通达,稻香鱼美,丰硕富饶!

河湖沟渠之间,是良田万顷,沃野平畴;是多姿多彩,燕舞莺歌;是春天的百花烂漫,夏天的莲荷飘香;是秋天的橙黄橘绿,冬天的荻花飞扬!

而最为惊心动魄的,是那些不远万里、跋山涉水飞来的候鸟,它们以一种坚韧、一种执着而来,在南县的河湖洲滩做客旅居,盘旋高歌,为寂静的冬日带来生机与活力。南县,则以满腔的热情,为这些远道来的“客人”筑巢搭窝,建设“家园”,日夜巡查,守护它们的生命安全!

万物互联,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建设生态绿色湖乡,南县在行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湿地保护法规及政策措施的引领下,南县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设立湖南南洲国家湿地公园,并成立相应机构,切实担当起湿地保护、管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职责。几年时间,南县生态得到改善:20975.88公顷的湿地,共发现记录维管束植物54目138科415属69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7目74科249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2种!

水韵悠悠,风情款款——丰饶厚重的湿地,壮阔美丽的南县!



稻虾之乡


一粒种子,飞向太空;一种稻米,登上巴拉马万国博览会的领奖台。

“北有五常米,南有南县稻虾米。”南县,不到10年时间,在这块垦殖出来的土地上,创造了种植水稻的奇迹。

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便会给人类怎样的回馈。

勤劳智慧的南县人,历来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的今天,南县天更蓝,水更清,农业产业更加高质量发展。

南县湿地风貌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好水好土。紧扣绿色生态,南县新农人主动作为,将智慧平台引入农业产业,探索出“稻虾共生”种养模式。从种子的培育到农田的管理,从加工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有溯源,每一只虾,每一粒米,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色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南县稻虾米赢得了好的口碑,走出南县,走进了中南海,走向了香港市场,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区)特等金奖!至2023年,南县稻虾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31.1亿元,2022-2023年度“南县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124.5亿元。2024年国际稻香米品牌大会上,南县稻虾米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入围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榜(100强)。

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的改变,陆续出现了稻蟹养殖、稻龟养殖的生态种养模式。

科技赋能新产业,南县焕发新生机。洞庭湖走廊地带密布的水网和温润的气候,又让这块宝地资源禀赋。

疏河,曾是南县育乐大垸的母亲河。1975年南茅运河以之为基础进行科学开挖,因而疏河大部分融入南茅运河,但在中鱼口镇白吟浪村,还保留了一段约1华里长的河道。河水清澈,每到四月份,盐包草在水岸恣意生长,水草在湖中油油招摇。小荷初露尖尖角,疏河两岸的人就忙着采藕尖、剥盐包草,那是湖乡极好的时令菜;夏天,荷叶如盖,挨挨挤挤成一片绿的海洋;荷叶丛里,一朵朵荷花盛开;花落果生,结满了壮实的莲蓬;初秋,菱角藤长满了湖面,挑开来,红的、绿的、大的、小的菱角透着水草的香味,呈现在人们眼前……冬天,开湖了,抽水机抽,渔网拖,那些晶莹的鱼儿,便成了疏河人的餐桌美味。从疏河走出来的年轻人,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心里念的却还是疏河的水、疏河的水产……那是自然的馈赠啊,是阳光和家乡的味道!回到疏河,对着家乡丰富的物产,他们做起了直播,宣传美丽的疏河,宣传疏河的荷叶、莲蓬、鱼干,宣传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苍劲文字《白吟浪》……

春阳暖照,微风轻拂,藕池河东支的河滩上绿意正浓。滩上常有三五人群蹲地慢移,那是藜蒿采摘季,野芹菜也正当时。这个季节,在南县,在南县的河滩湖洲,好吃又营养的野菜一茬一茬的长;而此刻,天星洲、舵杆洲的芦笋也长成了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春天最美的模样……

鸟的天堂

冬天,是一个沉闷而灰暗的季节。但走进南县,走进南县湿地,你会被生命的欢愉、生命的热烈所感动。

天空有鸟群飞过,翩然中,队形变换,群鸟高歌。树林里,树叶渐落,露出一个个褐色的鸟巢,风中摇晃,但不会掉落。

在舵杆洲、天星洲的芦苇荡里、湖水中、老树上、土堆旁,随处可见集群或游或栖或飞的鸟儿。

站在空旷的洲上一声叫唤,惊起芦苇丛里的野鸟野鸭,于是,湖洲开始了盛大的“音乐会”,鸟雀的“大合唱”“小组唱”此起彼伏,高低错落,鸟儿张开硕大的翅膀,在空中伴舞,炫飞……

“南县天星洲管理站和舵杆洲管理站是全国同级别保护管理站中最优秀的保护管理站,天星洲是近距离观鸟的最佳地方”。

2023年11月,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一行考察南县湿地时如是说。

的确,南县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决执行关于湿地的法律法规,在湿地保护和利用中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因而,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舵杆洲、天星洲湿地打造成了鸟的天堂,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天星洲是洞庭湖的心脏地带,北依长江,四面环洞庭,是西、南洞庭湖走廊地带,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舵杆洲属于湖南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曾几何时,天星洲、舵杆洲开始了养鱼养虾、抬垄栽树,致使水流不畅,水体自净能力严重下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君山考察时指出:“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保护生态,守护“生命摇篮”,迫在眉睫,义不容辞。南县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态保卫战。

拆除矮围网围,退耕退养还湖!

2018年6月,时令进入夏天,天星洲上机声隆隆。一台台挖机日夜作业、一艘艘运输船只在淞澧洪道穿梭,南县湿地公园管理局组织人员,经过4个月的奋战,共拆除矮围45541米,拆除土方量998805立方米。

与此同时,在南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拆毁矮围、平整土地和治理水质等一系列措施,湖洲水域滩涂湿地功能得到了恢复,濒临绝迹的物种又长出来了,鸟儿们又有了自己的家,它们成群结队的飞回来了。

郭友顺,天星洲管理站第一任站长,拆除矮围网围的那段日子,在天星洲上连续战斗了2个多月。回到家时,妻子硬是没有认出眼前黝黑精瘦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天星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江文的父亲年近80岁了,却主动请缨,“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许多年,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天星洲被毁?保护天星洲,我也要出份力”。

湖洲人投入满腔热情,职能部门切实履责,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执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近年来,采取湿地公园每月3次全覆盖巡护和自然保护区全天候值班制的方式,扎实开展日常巡护监管工作,巡护过程中发现非法取土、取沙、放牧、捕捞等行为,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发函,协同处理。扎实开展禁捕巡查和执法工作。仅2022年,就出动人员2807次、车辆834次、船只266次,巡查里程7213公里,办理非法捕捞案件9起(其中刑事案件6起),抓获嫌疑人25名,严厉打击了非法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保护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融合禁捕退捕、河(湖)长制、林长制等重点工作,逐步完成南县淞澧洪道和舵杆洲区域24个红外实时视频监控建设,打造了益阳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智慧执法监管”平台,实现了重点区域365天监管全覆盖。

如果说“合浦还珠”,保护湿地,是一种责任,那么,让“明珠溢彩”,修复湿地,则是一种担当,是主动作为。

淞澧河畔,天星洲天心殿旁,一座大型泵房正在施工,这是在建的天星洲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天星洲虽然处在洞庭湖腹地,但枯水季节高出河面近5米,没有涵养水源。湖里一旦缺水,许多水生生物就会死亡,生态保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南县湿地公园管理局在认真研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申报了湖南南洲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获得了上级的批复和资金支持。

项目总投资72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332万元,在同类项目中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是市级重点项目,为推进生态南县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保护亮点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于2023年启动建设,今年年底完成。天星洲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建成后,将及时补充天星洲湿地水源,为恢复和提升天星洲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保证。

一条蜿蜒曲折的巡护步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几十名游客在树荫的遮挡下,正忙着取景拍鸟,这里是天星洲观鸟的最佳景点。


天星洲巡护步道建设是争取的洞庭湖四口水系区域候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2023年10月竣工,主要建设内容还包括水生植被修复、隐蔽地形建设、食源地建设、微地形改造等。巡护步道全长8公里,共栽种落羽杉、池杉等湿地树种5000余株。为达到人鸟和谐的效果,该项目在方案设计时费尽了心思: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们座谈讨论,经多方论证,最后确定将8公里长的巡护步道打造为有隐蔽地建设的观鸟通道。在巡护步道沿线建设有鸟类食源地和停歇区,成功吸引了大群候鸟来此览食歇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就闯进了洞庭湿地护鸟“第一人”李剑志的镜头里。

而在湖南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舵杆洲区域,则迎来了新的记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首次在舵杆洲区域繁殖,创下该物种在中国繁殖纬度最南纪录;在舵杆洲区域监测到自然繁育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幼鸟,为全省首次记录。

在天星洲和舵杆洲,你会感到生命气息的流淌,鸟的飞舞、欢唱,苇的多姿,虫鸣蛙鼓的热烈,野花野草的随性……生命以层次的形式交汇,人在纷繁的世界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人家

祝月娥在南茅运河边生活了40年。当年,丈夫一担箩筐担上两个孩子,从外地乘车到沅江的草尾,再从草尾走到茅草街镇永福大队(现文明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那个时候我们在原住地条件还算好的,但就是宗派斗争厉害,人狭隘,动不动就动拳头,那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回丈夫的老家南县,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没有家族势力,不闹派系。为了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和丈夫及家人商量,我们就搬过来了。”

说起南县的生活,70挂零的祝月娥慈祥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居住成线,邻里互相关照,生活环境好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孩子们都成家了,都过得不错。”

水是灵动的,在水的滋养下,水岸人家便有了水的包容、宽厚;水的气韵、灵秀;水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上善若水,向水而行。

陈新是第三代舵杆洲人。从小生活在南洞庭湖。当年,意气用事的祖父乘船在舵杆洲捕捞围猎,父亲随祖父进了舵杆洲芦苇场,砍伐、栽植芦苇,成为了舵杆洲人,自己这一辈则从事南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

南洞庭湖滋养了祖孙三代,他们都有着如洞庭湖水般的胸怀和坚韧,不管环境怎样改变,都恪尽职守,在偏远的洲岛上顽强的生活。祖父因血吸虫病早已过世,但陈新和父亲却见证了洞庭湖由清亮到粘稠再到变美的过程。在历史的变迁中,三代人的责任使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变的是三代人对洞庭湖的钟爱,对生活的执着。

水上洲岛,河湖之旁,依水而居的南县人,在这片年轻而古老的土地上,互相包容、融合、发展,成为洞庭湖区域独特的存在。

从祖父那一辈起,双巨全的家就在天星洲居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父打渔砍柴为生,父亲则是天星洲芦苇场的职工,在天星洲的密境里砍伐芦苇,捕猎鱼鸟。子承父业,双巨全也加入芦苇场,而他,则以守护天星洲生态为己任,日夜护在洲岛上,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宣传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采砂,捕鱼打鸟。查禁外来动物进入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在整治天星洲的日子,双巨全的奶奶为孙子熬姜汤,做可口的饭菜,鼓励孙子守护好天星洲,守护好他们的家园!

因着水,南县成为先民“吃白米饭”而生存的地方;因着水,南县成为生物互连的地方,因着水,南县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水是南县的灵魂!水润泽了土地,润泽了勤劳智慧的南县人。傍水而居的两岸人家,不论来自何方,不管日子过得怎样,都有着水的柔韧、坚强,不屈不挠,百折不回。


诗画风光


一河清亮的长水,河中零星的小洲,洲上绿树挺立。微风起,河面泛起粼粼波光。偶尔一个弯道,有滩涂,有成片的树林,有开得正艳的蓼花……这里是三仙湖水库(沱江),澄澈、宁静,婀娜多姿!

南茅运河百里生态长廊,绿树成线,红花成团、绿草成茵;船在水中穿梭,人在步道缓行;夜晚,沿河的灯亮起,流光溢彩,就像闪烁的星星跌落水中。

天星洲是原生态的、是浩瀚壮观的。南渡湖碧波荡漾,赵家河缓缓地穿过;芦苇生长的春天,一望无际的绿铺成开来,犹如绿色的海洋;秋冬季节,洁白的苇花轻飏,天地一片苍茫;水落湖瘦,水滩交织,鱼儿咬着岸边的野草,跳跃中,将水打起一圈一圈的浪花;远处的水面,成群结队的天鹅自在的嬉戏;飞鸟在天空俯冲、翩翩起舞,好像妙手将音符谱写在蓝灰的天穹中。

在湖南南洲国家湿地公园,每一条河,每一片湖,每一爿水域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各有其美,美美与共,构成湿地如诗如画的风景。

河湖气韵,至美至臻;南县湿地,风光天限! (文中照片:陈颐龄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