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杆洲访古

发布时间:2025-01-23 14:28 信息来源:南县人民政府 作者:肖跃 浏览量:
字体:

  舵杆洲访古

  ○ 肖  跃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洞庭湖中曾有一个雍正时期所建的舵杆洲石台,今虽已成遗址,依旧古韵悠悠。我曾随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的工作人员登上舵杆洲石台遗址作考古调查,还数次有机会采访和釆风时到此,每次见到舵杆洲石台遗址,总有一种伤怀之感莫名而生。

  舵杆洲石台遗址航拍图

  舵杆洲原是洞庭湖中一片沙滩。据《岳州府志》和《巴陵县志》载:“舵杆洲,在君山西六十里”,“沙碛弯长,向为行旅泊舟之所”。因沙滩弯长,形如舵杆,故称舵杆洲。昔时此处四周湖水浩渺无际,航行至这里的商旅考生船只,一遇风浪,多有覆没的危险。先在清康熙年间,有地方官员向朝庭奏本,倡议建筑舵杆洲石台,但因工用浩繁并未实施。 直至雍正九年(1731),雍正帝批谕拨营田水利捐白银20万两,动工兴建,乾隆九年(1744)停止。

  雍正帝在雍正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关于修建洞庭湖舵杆洲石台的诏书中有详细记录:“朕闻洞庭一湖,绵亘八百余里。自岳州出湖,以君山为标准,一望渺杳,横无涯际。而舵杆洲居西湖之中,去湖之四岸,或百余里,或二百余里。舟行至此,倘遇风涛陡作,无地停泊,亦无从拯救,多有倾覆之患。昔人曾经创议,若于此处,建筑石台,则狂风巨浪之中,商船有湾泊之所,实有裨益。只以水中立基,工用浩繁,事不果行。朕以勤求民瘼为心,凡内外远近地方,疏浚修筑工程,可以利济群生者,无不乐为兴举。况商贾行旅之往来,可以避风涛之险,而登衽席之安,尤事之所当举者。查营田水利捐纳项内,有平余银二十万两,著作此项银两,解送楚省,交与总督迈柱,令迈柱会同巡抚赵宏恩遴选贤能之员,相度估计,悉心经理,建筑石台,以为舟船避风停泊之所。务期修造坚固,以垂永久,毋得草率塞责。特谕。”

  舵杆洲石台工程巨大:台长96丈,宽30丈,高6丈(《湖南水利志》载为10米),周长257丈;台北为弓背形,南筑偃月堤,中为泊船港湾;台中建有水神庙,台角压镇铁铸水牛。气势恢宏雄伟,蔚为壮观。工程经历雍正、乾隆两朝,时13年之久,耗银近17万多两,而石台并未全面竣工。至乾隆九年因朝廷意见分歧而停工,使石台成为“烂尾”工程。后有“康熙议,雍正修,乾隆完”舵杆洲的歌谣流传民间。又因石台长期无人修葺,道光年间,舵杆洲石台部分地方出现坍倒,石条散落湖中,逐渐淤成湖洲,这里地势低平,枯水季节湖洲全露,夏秋汛期则湖洲全初淹没。

  据说,舵杆洲石台建成后,船只翻覆和人员伤亡事故锐减,湖南进京考生倍增,获得进士功名人数幸有增加。此后,舵杆洲便有了“躲风洲”之称。

  陶澍编《洞庭湖志》载:洞庭湖设救生船多处,其中舵杆洲就是设救生船的重要地点。《洞庭湖志》“救生船”条目中记录:“乾隆二年(1737),湖广总督高其倬奏于洞庭湖设船十六只,总督史贻直奏添舵杆洲船十二只,先后分布险要,拯救覆溺。九年,岳州知府黄凝道以旧船短小不能冒浪冲风,且一船水手四名,难于应猝,请改造长、大船式,添设水手。巡抚蒋溥奏允造船十八只,每只长四丈二尺,宽七尺,高二尺六寸,篙、桨、篷、锚俱全。其水手每名岁支工食银六两,救生一口,官给赏银。分员管辖,定以湾泊地方,专伺拯救。大小岁修,如例支项。君山、艑山、龙迴嘴、布袋口、舵杆洲、九马嘴、万石湖、磊石山各一双,属岳州同知管辖。岳阳门、南津港、鹿角、刘公矶、城陵几、荊河口、白螺矶、杨林矶各一只,属巴陵县管辖。傅家矶、黄牯滩各一只,属华容管辖。”

  据《湖南省志·地理志》和《南洲厅志》等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立南洲厅时,就将舵杆洲划入厅境。宣统元年和民国四年重勘南、岳、华、沅四县地界时,再三明确南县东极舵杆洲。抗日时期,湘北沦陷,岳阳县豪强借口移置难民而强占舵杆洲。1951年底,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2807号令,舵杆洲仍归南县。先后由大通湖农场、北洲子农场、河口乡管理。1963年建立南县舵杆洲芦苇场。2018年10月,成立湖南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县管理局舵杆洲保护管理站。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其间,我在舵杆洲石台遗址发现未长苔草之处,砂石成片,条石零星露出,细观条石,发现条石上多有“燕尾榫”的凹槽。这应是当年为稳固石台,在石条与石条之间用凿出榫槽,再在榫槽间浇铸铁水来达到稳固作用。在乱石之间,我还拾到不少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和土钵土碗的陶片。一块残石上依稀刻有文字,用水洗净,石块上清晰可见“华容”字样。

  舵杆洲石台遗址

  2024年11月初,全国文物“四普”工作人员一行和我这个特邀的文物普查顾问,在舵杆洲湿地保护站工作人员老叶的向导下,我们从向东村下洞庭湖一线防洪大堤,下堤还要过三个舵杆洲湿地保护站的铁栅栏。越野车颠颠簸簸10多分钟才到舵杆洲石台遗址。普查队的康工下车便升起无人机,我跟康工攀谈起来,康工说,舵杆洲石台遗址有61920平方米。位置十分有趣,并未联接南县主要版土,在南县以东50公里处的洞庭湖之中,有“邻居”四位,东邻岳阳县武岗洲,南接沅江市三联洲,西邻大通湖管理区北洲子镇防洪大堤,北界华容县的小北洲和东湖。我笑着回康工:舵杆洲如同祖国宝岛台湾。

  向导老叶告诉我,他参加工作就舵杆洲芦苇场,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石台和神庙坍塌,石条瓦砾顺台散布。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人开始叫喊着拆除舵杆洲石台,还说舵杆洲石台是老一套,老封建。如今毛主席提出“到大风大浪中去磨炼”,还要这个避风港干什么?何况这个石台在洞庭湖,就是大海我们都不怕。红卫兵们一说就干,先是红卫兵、民兵拖走不少石块,后有当地老百姓争先恐后到舵杆洲石台拖拉石头錾石磨、猪槽。不久,石台之下挖出四头大铁牛,这些铁牛锈迹斑斑,据说是当年用来镇水的。华阁镇人民公社派出一个民兵排,用东方红拖拉机将四头铁牛中的两头拉到公社院子,后将铁牛砸烂作废铁卖掉。另外两头铁牛被华容的革命小将挖走,至今下落不明,估计跟华阁人民公社的那两条铁牛的命运相似!

  舵杆洲石台的石条经过多年的人工挖,拖拉机运,几近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洪灾以后,冬修洞庭湖舵杆洲防洪大堤,舵杆洲石台遗留的石块又派上修堤之用。如今,舵杆洲的防洪大堤外坡上的石块还可见不少带“燕尾榫槽”的石块。这些石块上的“燕尾榫槽”,如同舵杆洲石台的印痕。

  在舵杆洲石台遗址细心的观察,我拾得青花瓷片、布纹瓦、青砖、船钉、船木、铁犁等石台遗物,我与一起勘测的晏工和娟子将这些文明的碎片抬上车,我嘱咐娟子,这些洞庭湖中出土的老物件经济价值不大高,但很有研究价值,毕竟是舵杆洲石台的见证物,要一一登记入库。在这些瓷片中,最为抢人眼球的是清早期青花梵文寿字纹碗瓷片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万岁”字样粗瓷碗瓷片。我久久凝视着这些碎片,不禁感概万千,吟小诗一首:舵杆洲上石台空,瓷片宝光照汗青。船坞曾落万千帆,不见当年赶考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