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屯兵武口寨
杨幺屯兵武口寨
○ 萧 艾
武口寨在今天南县天星洲景区张家湾、北洲子、再西洲和汉寿县柳林嘴一带。 武口寨是钟相杨幺举起义旗之地,也是千年古战场。钟相杨幺曾在此屯兵11年,顶峰期将士达10万之众。武口寨之地物产丰饶,地势险要,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之地。如今,武口寨的历史鲜有人知。
杨幺是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带的农民起义领袖,一度占据洞庭湖19县,建立“大楚”政权,钟相为楚王,杨幺为天王。提出“等贵贱、均平福”口号,受到广大民众拥护。
据《湖南省志》载:“武口,位于汉寿与南县县境接壤之处,沅、澧两水汇合处。”据清同治《龙阳县志》记载:“武口,有五水分流,今已淤塞,唯有柳林嘴一口尚存。”这里东去不远的南县厂窖镇西洲、再西洲一带群众至今仍称当地为“五口子”。原来武口是个跨南汉二县,水面广阔的大湖口。据考,宋代,这里澧水、油河自北而下,渐水由西而来,沅水自西南流向东北,四水在此汇合,注入赤沙湖,故称五口,后因谐音而写成武口。
南宋初年,钟相、杨幺发现武口寨这里不仅是个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水深面广,是大型战船用武之处,实为军事要地。便在这里设一水寨以阻遏官军进剿。他们打造了许多战船。这种战船船体高大,前后用人力踏车飞驶进退,船上安装拍杆,长过10丈,杆端装放大石头,下设辘轳,作战时,只要转动辘轳,拍杆撬起石头,击向敌船,使之舟破人亡。所以“官军船不能近,每战辄败”。杨幺用此战术,七败官军。
绍兴三年(1133)秋,南宋王朝派遣御前大军都统制王燮本部军马3万人,又差建康府水军正副统制崔增、吴全所统水军1万人,水陆并进,前来“讨荡杨幺等贼众水寨”。绍兴三年11月初,王燮率水陆军在鼎江口与起义军展开激战,义军出动车船,飞矢巨石击向敌船。宋水军乘用“湖海船”体型低小,又只能用短兵与义军接战,陷入绝境,王燮亦被飞矢所中。迫于战势,王燮便留下崔增、吴全统辖水军,而其本人则带万多人从陆路逃回鼎州(今常德)。起义军先已得知崔、吴水军都是“湖海”小船,湖中不能使用,因此奉令在湖汊港口待守,以抗击上游官军。11月13日,起义军施计在武口寨放出8艘战船,不竖旗杆,也不见人,交横放流而下。崔军见有空船流来,误认上游义军已败,便争先“撑篙拽牵”前去抢掠这些战船。及至靠近,每一船中却全部擂鼓呐喊,义军都出而踏车回旋,“横冲乱撞”,飞矢巨石齐下,将崔、吴水军的“海船数百只尽乐入水中”。崔增、吴全二将亦当阵死亡。其余散布在沙滩、堤坝上的步兵,也被杀光。“一日之间,万人战死”。他们的“御前器甲、旗幡、枪刀之属”都成了义军的战利品。从此,杨幺义军声威大振,南宋军队闻风丧胆。
据《湖南省志》载,武口又称“杨武口”,应为杨幺用武之口。今洞庭湖地区多地有“杨泗庙”,明面上祭祀“洞庭水仙”,实为祭祀杨幺。杨幺本名“杨太”,在家中排行第四,年龄最小,故为“幺”。杨幺战死后为避官军查抄,故用“四”的同音字“泗”替代。南县德昌公园现存“杨泗将军庙”。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死后能享千年香火,可见老百姓对他何等的爱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名天星洲芦苇场职工在武口寨小北洲一滩涂发现两座古墓外露,拾得崇宁通宝、建炎重宝20多枚,宋代铜镜两面,琉璃簪一个、剑镞两个、铜矛一把。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武口寨当年的辉煌历史。
除“武口寨”外,南县还有不少纪念杨幺的地名,如大郎城、二郎城、杨幺窖、插旗窖等。
武口寨遗址 徐世辉 摄